首页 > 知识库 > 前海企业
人口增长、企业回迁,深圳的“人气”从何而来?
新闻来源:圳论评论员姚龙华 更新时间:2019-03-26 09:45

最近,深圳有两件事引发了媒体关注。

一是人口增长。来自广东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,2018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49.83万人,高居珠三角九市首位。

二是企业回迁。市行政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发现,不少准备迁入深圳的企业,之前就是从深圳迁出的。

不论是人们“用脚投票”选择深圳,还是企业“回心转意”重返深圳,都是深圳“人气”高涨的表现。

一、人是城市中最活跃的因素

城市的繁荣,“人气”是基础。人是城市中最活跃的因素,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人。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,人口增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指标。

早在1798年,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就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,即人口增长将持续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,因为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,人口的几何增长与土地产出的算术增长之间存在巨大矛盾,最终会导致疾病、饥饿和战争,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威胁。然而,跟马尔萨斯的时代比起来,现在的人口增加了好多倍,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却不降反升。古典经济学家的悲观主义错在哪?错在大大低估了人的创造力。

人不只是会消耗现有资源,更会创造新资源。更进一步说,人的创造力本身是最重要的资源。正因如此,当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赫苏斯·韦尔塔·德索托断言:“文明进步的主要限制是人口的停滞,因为它阻碍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实践信息的深化与专业化过程。”

人口持续净流入,是深圳近年来的一个显著特征,也是深圳充满魅力、活力、动力和创新力的集中体现。中国人口流动大数据地图显示,从2015年开始,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持续上升转为缓慢下降,但深圳却是一个例外,人口流入不仅没有下降,反而处于高位持续增长。近几年,深圳每年常住人口增量都逼近或超过50万人。

对一个城市来说,比人口增长本身更重要的,是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。数据显示,2016年底,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.5岁,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;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,深圳引进的人才平均年龄约为27岁;2018年深圳全市新增常住人口中,应届大学生和各类人才达28.5万,占比近六成。人口年轻化、人才占比高,释放出源源不断的“人口红利”“人才红利”,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。

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,人口迁移的集聚效应也尤为引人注目。截至2018年末,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,目前人口仍在持续增加。事实上,放眼世界级湾区,无论是纽约湾区、旧金山湾区,还是东京湾区,无一不是人口增长极。年轻高素质人口的持续流入,将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、发展后劲、发展前景不可限量。而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,无疑也是一台马力十足的人口人才“抽水机”。

二、“其实不想走,其实我想留”

国内最大的无线宽带专网运营商北讯集团,是今年回迁深圳的企业之一。2018年年底,北讯集团面临阶段性资金紧张,战略投资者要求公司迁出深圳。不过,在办理完迁出深圳的手续之后,遭到了公司股东的坚决反对。兜兜转转一圈后,公司最后还是决定迁回深圳。

“其实不想走,其实我想留。”跟北讯集团一样,不少企业走了又回。是什么让他们“回心转意”?“深圳产业链配套齐全,市场示范性和引领性强,市场环境规范透明,大多数股东坚持认为深圳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,不愿意离开深圳。”北讯集团的说法很有代表性。

决定企业迁移的,是综合成本的考量。现代企业的成本核算,除了考虑土地、人工等显性因素外,物流、人才、产业配套、融资成本、制度性交易成本等综合要素越来越受重视。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、优质的公共服务、多元的人才供给、完善的产业配套,是深圳留得住大批民营企业的关键所在。有些企业迁到外地后,虽然可能在用地和税费方面的负担降了,但往往面临审批手续难办、符合需求的高新技术人才难招、满足生产的上下游配套难找的问题,不仅难以适应,而且综合成本算下来反而更高了。把企业重新迁回深圳,不仅更省心,而且更经济。

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企业基于综合成本考虑合理迁移,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。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不同,对于不同企业的吸引力和适应性也不一样。深圳率先开始产业转型升级,产业政策导向高端,劳动密集型、成本敏感型、高用地需求、高污染的产业自然会被“挤出”,相关企业也会自觉迁出。有些大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到外地,但仍把总部留在深圳,也无非是合理布局、控制成本而已。

有人说,我们不要只看什么企业走了,更要看什么企业来了。深圳的创新创业氛围像美国硅谷,营商环境像香港、新加坡。此种氛围和环境不能抵消成本敏感型企业所感到的种种压力,但对市场化程度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型企业以及高端服务业企业,有着特殊的吸引力。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选择落户深圳,越来越多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扎根深圳,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。而始终保持对处在产业链前端和微笑曲线高端企业的巨大吸引力,深圳才能持续保持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力。

三、一心“造环境”,才能十分“聚人气”

“水深则鱼悦,城强则贾兴。”哪里的环境氛围好、服务质量高,人才就会向哪里集聚,企业就会在哪里扎根。

“竞争战略之父”迈克尔·波特在《国家竞争优势》中说:当经济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,人才是解决发展瓶颈问题、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关键所在。人口持续合理增长,人才数量“水涨船高”,是深圳的一件幸事。

人才竞争,归根结底是人才环境竞争。近年来,深圳始终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,在人才培养、引进、评价、使用、激励、服务全过程加大创新和支持力度。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明确提出,支持珠三角九市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环境,实行更积极、更开放、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。在此背景下,深圳正进一步加码人才引进力度,不仅实现“人才引进业务秒批”办理全覆盖,2019年还将安排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、人才安居工程等各类人才专项资金76.7亿元,同比增长43.6%,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、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。

从根本上看,决定一个区域人口集聚的是“经济—人口分布平衡法则”,人口流动的基本逻辑在于“人随产业走、人往高处走”。当前,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,“基础研究+技术攻关+成果产业化+科技金融”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加速打造,创新型、成长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,深圳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剧增,也为创新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。

企业选择迁入深圳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深圳的人才环境与人才供给,毕竟,干事创业说到底还是靠人才,人才成长与企业发展是相互成就的。

当然,对于企业来说,更倚重的是贯穿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营商环境。企业迁移情况是反映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“晴雨表”。大量企业选择迁入深圳,一些企业迁出深圳之后又迁回,是对深圳的良好营商环境的最好肯定。近年来,深圳一直加大改革力度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。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,大力推进智慧城市、数字政府建设,市行政服务大厅作为直接服务企业的窗口单位,打造亲商便民的政务服务“旗舰店”,率先提出首席代表服务团、“一对一”全链条精准服务,“秒批”“不见面审批”“全城通办”服务事项越来越多;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痛点和难点,出台《关于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推出“四个千亿计划”,出台《深圳市工商业用电降成本暂行办法》,切实降低企业用电成本……政策利好与服务提升,让深圳的营商环境够“硬核”,对企业的吸引力也更大。

一心“造环境”,才能十分“聚人气”。全面对标最高最好最优,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,打造新的比较优势,形成强大的“引力场”,人才和企业才会近悦远来,在深圳落地生根,与深圳共同成长。